三国之袁家我做主,明兰替华兰出气在第几集?
第52集。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被封诰命,替姐姐华兰撑腰霸气做主,气坏了袁夫人是第52集剧情。
明兰为如兰出气是第78集。盛明兰是电视剧《知不知道该不该绿,该不该胖,该不该瘦》中的女主角是赵演的。盛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官宦家庭。作为家中最不被宠爱的女儿,她从小就处于父亲的忽视、母亲的软弱和姐妹们的压迫的困境中。她不仅生活艰难,还躲在自己的深宅里。 幸运的是,懂得生活的明兰并没有受到命运的影响,尽管受到各种压制,她仍然自立自强。她凭借自己的智慧、隐忍和祖母的栽培与感召,在家中受到冷落和欺凌,成为影响家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人物,完成了从闺阁少女到候门小妾的励志人生之路。
知否中的大娘子和林小娘谁更厉害?
本来冲着赵丽颖追剧的,结果被耿直泼辣的大娘子圈粉了,况且还是(江德华)刘琳扮演的。一出好戏,必得有相当的对手才行,高露演的林小娘,以柔克刚,白莲花型的戏精掌门人,美人胚子蛇蝎心肠。要论谁更厉害,大娘子骂人最厉害,而林小娘争宠最厉害。难分高低,彼此彼此吧。能做到越斗越精神,两位都厉害。
纮郎是扬州城有名的大猪蹄子,“宠妾灭妻”,为了填补儿时作为庶出的创伤,对林小娘百般惯着,林小娘本身也颇有姿色,娇滴滴地说话,一步抵达直男的心尖尖儿。完全就是撒娇女人最好命,不露声色专捡漏。教得女儿墨兰也是一副狐媚心机的模样,一脉相承;反衬出女主明兰的大智若愚。
对婚姻的最初期待,大概都是像林小娘那样的,却被现实逼成了大娘子。干不掉林小娘,也要骂她骂个够,而且每天都不带重样。嘴狠心善,暴脾气,真性情,大娘子凶得可爱,正妻就是这么刚。
“捉妖”团队再添一枚高手,孔嬷嬷当众收拾林小娘,林大娘在旁边都快笑喷了。自己不用动手,也不用动嘴,只管看戏就行。
要论谁更厉害,只有pk同款才知道。
第一轮,比谁生气,更有杀伤力?答案:大娘子厉害。大娘子拆台“婊演”,话不多说,先掌嘴。大娘子到林小娘屋里找主君,怒气冲冲地走来,猝不及防一巴掌,林小娘晕倒在地,毫无还击之力。
大娘子对付墨兰,这招也管用,墨兰乖巧地显摆心机,大娘子顺势赐教,大快人心。
林小娘受孩子牵连,暂时败下阵来,拿墨兰出气,直击灵魂的呐喊,满满的求生欲。
第二轮:看谁更会撒娇,林小娘天生就会,轻松赢过大娘子。林小娘爱穿红色,又娇艳如花,每天都活在新婚状态,还是个“善解人意”的美娘子,静静地提高在主君心里的位置。
林小娘的撒娇功夫,确实像是与生俱来的本事,献媚却不上赶子,让他主动拥入怀中才好。
大娘子为了救五姑娘,等主君等到眼冒金星,不用猜都知道,一定在林小娘屋里。这次变换套路,绝不生气,尝试撒娇,讨他欢心。大娘子伤心求抱抱,主君一脸不适。
第三轮:同款假哭,林小娘身量纤纤招人心疼,大娘子机智逆袭,让你哭笑不得,后者险胜。林小娘真是任何时候,都不失仪态的,被责问也要表现优雅,巧妙地让主君消气。“纮郎说过会一直宠我,好的,那我就继续作”。
大娘子现学现用,机智利用道具,就差备上眼药水了,难过的心情大家都感受到了。只是撒娇一事,天资不足,好在是正妻的命,无需学会“装”,继续蛮横路线吧。
第四轮:同款碰瓷,无计可施,即兴晕倒,林小娘的原创版本赢了。林小娘会哭会装会晕倒,“纮郎,知道你是爱我的,我努力一点,哭晕了,你就下台阶扶我”。
还有一次也是,巴巴地哀求大娘子饶恕,当众表白好像犯了大忌,在大娘子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主动靠近,然后情到深处自然晕。主君夸林小娘才华横溢,看来是指这方面的才情了。
大娘子不容易,家大业大,活到老学到老才行,谁让主君就吃这套呢?好话说尽却没用,只好跪下扮可怜。动作好生笨重,暴露了年龄,眼睛也闭着,一点不走心。这次“碰瓷”虽没领悟到精髓,但刘琳的演技实在是点睛之笔,细节演得丰富多彩。
几轮下来,基本可以持平,所以我说难分胜负的。这种明目张胆地较量,比现代的塑料姐妹情,更加前卫呢?
不信再接着比,当面互怼,每句必重复一词。大娘子率先开骂,轻松完成考题,怕是自己都没意识到。
林小娘边哭边想对策,卡壳也能过关,就是这么幸运。
像这样类似的场景真的还很多,两位都是快乐源泉,互斗很有趣。之前夸过大娘子,因为太喜欢刘琳出演该剧。
现在客观地说,高露的配合也很重要,换一张整容脸,恐怕完全没这效果了。高露在产后演这种,不用动气、柔柔弱弱的戏,还挺适合的。高露多年不温不火,希望这次涨涨辨识度。
原创不易,还望读者们点赞支持。
为何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全家?
如果认为孔融不孝而被杀,那是小看了孔融。
如果认为孔融乱说话而被杀,那是小看了曹操。
事实上,政治人物之间的杀与被杀,永远都是立场原因。
归根结底,孔融的被杀,是曹操向世族门阀的又一次挑战。
东汉末年的局面,最初由世族、外戚、宦官三股势力构成。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便是以十常侍之乱为开头。十常侍均为朝中宦官,他们把持着年幼的皇帝,杀掉了外戚的代表大将军何进,朝中大乱。西凉军阀董卓,以勤王为名,趁机发兵洛阳,平定宦官之乱,进入权力中枢。
至此,东汉的政治局面便成为了各大世族门阀之间的斗争。
所谓世族门阀,简单地讲,就是大地主,大官僚,依靠在土地、政治等方面的优势,让自己的家族得以把握住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和资源。
譬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祖祖辈辈都是当官的,而且是国级干部。刘备除了本身就有皇族血统以外,他的起家离不开糜氏家族早期的经济支持,后来进入益州后,诸葛亮反复平衡的也是荆州世族与益州世族之间的权利之争。在江东,孙策被暗杀,也是因为作为外来的淮泗集团,触动并且打压江东世族的缘故。
(孙策被江东氏族暗杀)
而曹操的出身,并不高级,他的父亲是一位宦官的养子。袁绍这样的世族瞧他不起,檄文中就骂曹操是“乞丐携养”。这样的出身注定了曹操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来自高级世族的仇视和敌对。
(曹操的父亲,是宦官之后)
面对这样的局面,曹操的处理方式大概秉承着这样三大原则:
其一,建立好曹氏与自己本家夏侯氏的势力范围。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而曹父本姓夏侯。这样的策略也很容易理解,既然我家以前不是世族贵胄,那就从现在开始扩大自己的宗族势力。这也是为何夏侯惇这样常年打败仗的将军能够位列高位的原因之一。
(独眼将军夏侯惇)
其二,提拔庶族人才,扩充自己的势力基础。既然世族阶层不认可,那么就让有能力但出身卑微的人们取代他们。
曹操颁布的《举贤不拘品行令》中,有这样一句: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就是说,即使这个人品德上面有问题,哪怕是不仁不孝,只要他有治国用兵方面的一技之长,大家也要把这样的人才推举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私德问题而遗漏了人才。
由此可见,曹操绝不会仅仅因为不孝的问题,就杀掉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不孝,在曹操的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
其三,对于既有的世族,曹操的基础策略是拉拢。可是,那些总是反复跟曹操作对的人,就只好找机会除掉他们。孔融,就属于这类范畴。分析过曹操的行为思路,我们再来看看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的宗族在山东一带很有威望,被称为青州孔氏,是东汉末年标准的地方豪族。
幼年时期的孔融留下了两大名场面。除了大家熟知的孔融让梨以外,便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了。
大家都在夸赞孔融聪明,有个不太会说话的宾客,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同学立即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可惜的是,嘴炮实力出众的孔融,在成年后实际的军政表现中,却乏善可陈。
军事方面,作为北海相,讨伐黄巾军失败,还被黄巾军首领围城,最后靠刘备的援助才解围。
之后,与袁谭交战之时,敌人已经杀入城门开始巷战,孔融依然很有大将之风地在书桌前读书,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惜这样装出来的大将风度并无法改变战局,孔融连夜逃出城,妻儿全都落入敌手。
政务方面,目前与孔融相关的记载大多与祭祀礼仪相关。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动荡之中的东汉政权想要恢复肉刑,即如孙膑所受的膑刑、司马迁受到的宫刑之类的残酷刑法。孔融以一篇雄文驳斥了恢复肉刑的观点。他关于肉刑的观点,直到隋唐时期设立刑法之时,都在被人引用。他的这篇文章,使得很多人,乃至数百年之后的人们,都得以免受残酷肉刑之苦。
除此之外,孔融在政务方面,再无更多的表现。
虽然自己在军政方面实力一般,但是从小时候便展现出来的嘴炮实力,随着孔融年龄的增长愈发深厚了。曹操击败袁绍,曹丕霸占袁绍儿媳妇甄氏,孔融讽刺他“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进攻乌桓,孔融讥笑他劳民伤财地征讨了一个不毛之地。
最没事找事的是,曹操上表请求禁酒,其实也是考虑到当时灾荒频仍,很多人吃不饱饭的时候,需要禁酒节约粮食。孔融上表反对,并且文章中有很多傲慢无礼的语气。
最严重的,恐怕也是最让曹操动了杀心的一件事是,孔融要恢复皇帝的权力,“千里之内不封侯”,而当时曹操刚刚被封为武平侯。这对于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来说,是触及了曹操最核心的权力。
于是,曹操列举了孔融的五大罪状,将孔融妻儿全部杀掉,其中一条罪状,便是不孝。理由是,孔融在某个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的场合,当众表示,说儿子不过是父亲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呢,只是像容器一样,当物品从容器中拿出来,便和容器没有什么关系了。
孔融的这番伦理理论,虽说也不无道理,但是在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中,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言论。
没有实力,又爱和曹操唱反调的孔氏宗族领袖,就这样被干掉了。
(削弱反对自己的世族门阀势力,才是曹操杀掉孔融的真正原因)
讽刺的是,孔融自己在当北海相时,非常强调孝道。他看到路边一个人正在坟前为去世的父亲哭泣,可是孔融觉得这个人虽然哭泣,脸上却没有憔悴的申请,于是便把他杀了。
当时的他恐怕想不到,以孝名天下的自己,最终会死在不孝的罪名之下。
知否中明兰提议给华兰公公找的小妾?
这样的华兰对于盛府也是非常的看中的,因此在婚事的选择上,盛老爷也是费了一番心机的,把华兰嫁给了忠勤伯爵府的嫡次子袁文绍。其实华兰和如兰想比,还是在老太太的身边学到的更多的,但是好在姐妹两人虽然是不同人养的,但是好在都是知道大道理的那种,所以也都没有坏心肠。
虽然华兰在其他人的眼中是嫁的很好的,特别是墨兰一直拿这个大姐姐比较。虽然说盛紘已经到京城为官了,但是盛家还是没有忠勤伯爵府厉害的,华兰原本是对以后的生活充满期待的,但是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婆婆,这个婆婆还非常的偏心自己的大儿子,因为华兰一直都没有身孕,婆婆就借口给袁文绍塞了很多的妾室和通房。
后来在老太太闺蜜的帮助下,华兰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即便是有孩子,婆婆依旧没有改变态度,孩子还被婆婆抱走,险些除了意外,明兰在来到姐姐家中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状况,确实是非常的心疼,于是就给自己的姐姐出主意,那就是以牙还牙,明兰让华兰给公公房里塞个妾室。
这样婆婆的精力就被完全的分散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盯着伯爵爷,哪还有闲心去找华兰的麻烦?好在袁文韶也是一个上进的人,之后的仕途也是非常的光明的,其实在当初的时候,华兰在没有出阁的视乎可是非常的有信心的,对未来也充满的期待的,但是在现实的面前,华兰还是有一种无力感的,宅门大院里的各种手段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所以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有一腔热血无处挥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的就看透了很多东西,也看淡了很多东西。华兰前十年的生活虽然不如意,但她没有去抱怨,经历过岁月之后,终于苦尽甘来,迎来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华兰对于盛府也是非常的看中的,因此在婚事的选择上,盛老爷也是费了一番心机的,把华兰嫁给了忠勤伯爵府的嫡次子袁文绍。其实华兰和如兰想比,还是在老太太的身边学到的更多的,但是好在姐妹两人虽然是不同人养的,但是好在都是知道大道理的那种,所以也都没有坏心肠。
虽然华兰在其他人的眼中是嫁的很好的,特别是墨兰一直拿这个大姐姐比较。虽然说盛紘已经到京城为官了,但是盛家还是没有忠勤伯爵府厉害的,华兰原本是对以后的生活充满期待的,但是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婆婆,这个婆婆还非常的偏心自己的大儿子,因为华兰一直都没有身孕,婆婆就借口给袁文绍塞了很多的妾室和通房。
后来在老太太闺蜜的帮助下,华兰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即便是有孩子,婆婆依旧没有改变态度,孩子还被婆婆抱走,险些除了意外,明兰在来到姐姐家中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状况,确实是非常的心疼,于是就给自己的姐姐出主意,那就是以牙还牙,明兰让华兰给公公房里塞个妾室。 这样婆婆的精力就被完全的分散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盯着伯爵爷,哪还有闲心去找华兰的麻烦?好在袁文韶也是一个上进的人,之后的仕途也是非常的光明的,其实在当初的时候,华兰在没有出阁的视乎可是非常的有信心的,对未来也充满的期待的,但是在现实的面前,华兰还是有一种无力感的,宅门大院里的各种手段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所以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有一腔热血无处挥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的就看透了很多东西,也看淡了很多东西。华兰前十年的生活虽然不如意,但她没有去抱怨,经历过岁月之后,终于苦尽甘来,迎来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
根据周朝的《谥法解》是这样解释的: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戾”这个谥号是一个不好的谥号,是指这个人生前脾气暴躁且犯有大罪过而不知悔过。
但刘据生前跟这个谥号所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根据史料记载,刘据性情温厚且宽厚谨慎,因为这一点汉武帝甚至觉得刘据不像自己。
不过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刘据的性格,那么这样的人为何会被封谥号为“戾”,这个人还是自己的曾孙。
其实就是这里面有一段不好的往事,刘据的谥号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而进行改变,这件事就是震惊西汉一时的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刘据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在此之前汉武帝一直没有一个儿子,所以刘据的出生对汉武帝的意义可想而知,生下刘据的卫子夫也因此直接登顶皇后之位。
刘据一出生就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对刘据培养可以说是倾尽所能,不过刘据也没让汉武帝失望,在刘据长大之后就多次监国代政。
那么这样优秀的一位太子为何最终会落得一个自杀谢罪的下场呢?
起因
汉武帝一生都沉迷于女色当中,他的后宫是扩充了再扩充,这就导致有新人进来,也不断有妃嫔失宠。
为了能再获得汉武帝的宠爱,很多妃嫔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巫术让汉武帝重拾对自己的宠爱。
在卫子夫之前的陈皇后就曾用过这一办法,目的就是为了将汉武帝的目光从卫子夫转移到自己身上。
巫术的出现就导致后宫争斗不断,不过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利用巫术制作出来一个木偶人,然后在木偶人身上贴上自己所讨厌的人进行诅咒。
汉武帝发现这个情况后大怒,就将这些涉嫌使用巫蛊的妃嫔全部杀害,不过也因此做了噩梦,梦到有无数的木偶人想要击杀他。
梦醒后的汉武帝是后怕不已,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汉武帝就命大臣江充带上士兵前去追查这个事件,势必要杜绝这种情况。
于是江充就在京城中找出一大堆所谓的巫师开始寻找巫蛊的来源,凡是有不顺从江充的人都被他用参与巫蛊的罪名而杀害。
一时间朝堂之上还有民间都是乱作一片,只要看谁不顺眼就去举报对方用巫蛊,导致数万人因此遭难。
拥有权力的江充就想到了跟自己不对付的太子刘据,刘据性情温顺一直不喜江充的奸猾圆润。
于是江充就担心刘据登基之后秋后算账,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说干就干,直接带人去了太子的寝宫寻找巫蛊。
结果自然令他非常满意,就是太子的宫里发现了诅咒他人用的稻草人,如果被汉武帝知道那后果可想而知。
高潮
刘据也因为这件事害怕不已,于是就去请教自己的老师,刘据的老师石德就告诉刘据应当先缉拿江充再去甘泉宫向汉武帝请罪。
刘据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抓捕江充,在处死江充的过程中他的同党宦官苏文侥幸逃脱前往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
苏文在禀告之后汉武帝还是清醒的,准备先把刘据叫过来问话,于是就遣了使者前去长安找刘据。
但这个使者胆子太小再加上当时长安城中乱作一片,于是使者到了长安城并未入内就返回了,回来后就告诉汉武帝说刘据已经造反还要杀自己。
此时的汉武帝哪里还有清醒可言,当即下令让丞相刘屈氂带兵镇压刘据的反军,由于民间一直盛传太子谋反的消息,于是刘据这边的士气就越来越低落而刘屈氂那边则是越来越强壮。
两军在长乐宫大战五天五夜,可以说血流成河来形容,最终刘据大败。
结束
刘据兵败之后就开始逃离长安城,最终硬生生是逃到了河南的胡县,在一农户家中休息。
后来刘据在联系胡县旧识的时候不幸消息走漏,地方官兵就开始围剿刘据,此时的刘据已经无路可退。
外表忠厚但内心骄傲的刘据不愿就此被羞辱的抓住,直接自裁谢罪,远在王城的刘据家人也都遇害,此事就此结束。
纵观整个事件来看的话,刘据都是身不由己被冤枉的,起兵造反也完全是为了保命,但这其实完全符合了“戾”这个谥号。
不思顺受曰戾虽说刘据在整个事件中是被冤枉的,但刘据并没有选择所谓的“顺受”而是直接进行了反抗。
虽说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时是古代,而且刘据还有一个身份是太子。
这就相当于太子带头杀害皇帝的大臣进行造反,这在古代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提倡的。
如果当时刘据选择的是逆来顺受,那最终无疑谥号会好上很多,最起码绝对不是“戾”这个下等谥号。
知过不改曰戾在起兵之后刘据就已经明白自己犯错了,但刘据选择的是什么?没错,就是知错就错继续错下去。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丞相刘屈氂带人镇压刘据的时候,刘据并没有选择投降见汉武帝,而是继续反抗。
并且在失败之后刘据也依旧没有选择投降,哪怕最终自裁于郊外也不愿意回京面见汉武帝。
这就是妥妥的知过不改,但凡刘据低下头等汉武帝清醒过来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但刘据却选择抵抗到底。
这种抵抗到底的精神放到现在来看的话是值得提倡的,但在那个以儒家为主要思想的年代中,这便是错的。
一般情况下,只要中了谥号中的其中一条,那这个谥号就基本定下来了,刘据则是连中两条,这“戾”自然就落到他头上了。
不过在西汉之后的东汉又对“戾”这个谥号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说文》
这里面对戾的理解就是蒙受冤屈的意思,这个意思用在刘据身上也是刚刚好。
不过东汉晚了西汉几百年,所以当时刘洵封刘据这个谥号很有可能就是按照周朝的《谥号解》。
至于刘洵为什么不给自己曾祖父封一个好谥号,只能说刘洵尽力了,首先刘洵能登基是过继到了刘弗陵一脉作为他的孙子。
再加上刘据的种种行为也确实符合戾这个谥号,刘洵作为一国之君还是仁君,自然不会因为这事而失了民心让大臣失望。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