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 三国杀 解说,如果将许褚关羽张辽吕布孙策关在一个密室里面?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们抛开三国历史各自的阵营和彼此之间的恩怨情仇来看。我认为最后张辽赢面比较大。按照顺序排列应该依次为许褚—吕布—孙策—关羽—张辽。
下面来依次分析:
许褚许褚,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被称作“虎痴”。长期是曹操的安保队长。
他虽然勇武过人,但是为人急躁,容易冲动。在渭水与马超的几场恶战就看得出来,他在冲动之下居然赤膊上阵与马超恶斗。
在古代,将军与敌军交战。一发火就赤膊上阵是很危险的事。因为刀枪无眼,你又不喜欢穿盔甲,肯定刀枪就都向你招呼过来。
所以如果在密室之中,许褚一旦被他人激怒,脱下盔甲准备肉搏。肯定是最先倒下的一个。
吕布吕布的勇武是天下闻名的 不然也不会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
本来以他的武艺应该在五个人中是最好的,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勇而无谋,又反复无义。在三国,他连接投靠丁原,董卓,袁术,刘备等人,有名的三姓家奴。最后被自己的部将出卖。
所以,他在密室之中会被第二个干掉。因为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一直提防他暗算自己。但是他武艺最为高强,单打独斗没人是他的对手。搞不好还是关二爷,张辽和孙策联合斩首行动。
孙策号称小霸王。武艺高强,少年成名。在其父亲孙坚死后,带领父亲余部攻略江东。有勇有谋,开创一番事业。少年成名,得意轻狂。
而且孙策的弱点就喜欢单身出行。在历史上孙策就是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遭到暗算。他骑一匹快马把扈从骑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围住所刺杀。
如果在密室之中,孙策不改自己的本性。依然我行我素,经常单独行动,那么他被别人暗杀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孙策是第三个倒下的。
关羽二爷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温酒斩华雄,杀文丑,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后世被封“武圣”,肉身封神的人物。本事不可谓不高强。
同样,关羽也有一个弱点:容易骄傲自满。有时间不讲政策。毛泽东就这样评价他说: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当密室只剩下他和张辽两个人的时候,估计关羽已经骄傲自满,信心爆棚,以为自己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而放松警惕。面对冷静的张辽,估计二爷会挂。
张辽魏国五子良将之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而且张辽的性格冷静。在合肥一战,张辽八百骑兵击破孙权十万大军。张辽也由此一战封神。他的大名可止江东小儿夜啼!
张辽武艺高强,性格上没有太大的弱点。在密室之中只剩下他与关羽两个人的时候,估计他先会示敌以弱,假装臣服于关羽。然后等待傲娇的关二爷露出破绽,最后一击必杀。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总结,这个命题所提的五个人物都是勇武过人之辈。在相当于西方密室逃生的游戏里,个人武艺已经无法决定自己能否活下去,决定自己命运的恐怕是谁的心理素质最好,暴露自己的性格弱点最少的人才能活下去!
我是斜阳几度,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请各位指教。
三国杀界关羽50块值得买吗?
值得买。
三国杀界关羽50块不算贵,三国杀界关羽是神将,输出高,爆发力强,技能伤害大,非常厉害。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被后世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关羽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赤壁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曹操为什么不登门请他出山?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事,以超凡的智慧提前预测到未来天下三分的政治格局,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能力是很强的。但可惜,诸葛亮最终投奔了最弱的蜀汉阵营,诸葛亮虽有逆天改命之才,却也回天乏术,最终,弱小的蜀汉还是最先灭亡。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设想,假如诸葛亮加入曹操阵营,那么历史又会怎样演进呢?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是绝不可能加入曹操阵营的,很多人会认为是因曹营人才济济,诸葛亮难以充分发挥,又或者诸葛亮心存汉室,不愿投效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
这或许算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实际上,诸葛亮之所以不愿意投靠曹操,根源在于曹操是诸葛亮的仇人。首先,诸葛亮并不一定心存汉室,因为诸葛亮心中的汉是刘备的季汉,而非东汉延续下来的汉朝。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公元229年的孙权称帝事件,孙权称帝与曹丕篡汉称帝性质是一样的,因为在汉臣心中,天子只能姓刘。所以,当孙权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蜀汉很多大臣都建议与东吴断绝关系,甚至出兵讨伐,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继续与东吴修好。
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并无死忠汉祚的愚忠,他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显得更为灵活和变通,知道东吴是蜀汉的盟友,他要保的是蜀汉的江山,为之奋斗统一的也是蜀汉。
接下来再来说说诸葛亮和曹操的仇恨。
按说诸葛亮躬耕南阳,与曹操似乎没有什么交集,但实际上,早在诸葛亮14岁那年,就与曹操产生了交集。那么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呢?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原本是兖州泰山郡丞,但可惜在诸葛亮6岁时去世,使得原本生活安逸的诸葛亮一下失去了生活支柱。好在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特意赶来琅琊照顾诸葛兄弟,让他们能够衣食无忧。
但这种境况很快被曹操打破。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北上途中被徐州牧陶谦派兵击杀于琅邪,曹操震怒之余发兵攻打徐州。不过年轻时候的曹操明显火气过旺,居然下达了沿路屠城的命令。
就这样,曹军经过的琅邪、东海、睢陵、夏丘等地,尸横遍野,史载曹军“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泅水”,琅琊、下虑、睢陵等地“鸡犬亦尽”。
而当时14岁的诸葛亮正生活在琅琊,他亲眼见到了曹军的凶残,安逸的生活也被打破,先后流落南昌、襄阳、南阳。不仅如此,诸葛原本是琅琊大姓,而在这次屠城行动中,诸葛亮的宗族成员可能也有不少人命丧曹军之手。
所以,后来诸葛瑾在回忆这段过往时,曾经这样说道“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可见当时的惨况。也正因年少时的这段经历,让诸葛亮对曹操产生了仇恨,这也就就解释了为什么与荆州牧刘表有亲戚关系的诸葛亮,宁可躬耕等待弱小的刘备,也不愿与刘表产生瓜葛。因为诸葛亮很清楚刘表的能力,其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被曹操吞并,而刘备则不然,他的志向绝不会是成为曹操麾下的一个州牧,唯有刘备,才会与曹操对抗到底。
这些人的综合实力又如何?
任何时代都少不了混子,世道就是这样,也许你能力很强,贡献很大,但都不如人家会混。
混,这也是一种本事,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不是说你溜须拍马、装洋蒜就有用,要混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也不是谁都能干得好的。
三国时代是乱世,群雄并起,豪强林立,想要在这样的时代生存和发展,最最考验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但若文不能谋、武不善战怎么办?――可以混。刚才咱们说了,任何时代都可以混,包括这个危机四伏的乱世。咱们就来聊聊三国时代那些比较牛的混子们。
一、文聘
文聘这人很会混。在刘表手下时他就受重用,在军队里属于高级军官。刘表死后,他投向了蔡夫人一边,但伪装成骑墙派,左右摇摆,装老好人和稀泥。
曹操旌麾南指,文聘追随蔡夫人、蔡瑁成为投降派。襄阳城下,魏延欲迎刘备入城,文聘立即带兵阻止。文聘那点武艺,魏延根本就没把他瞧在眼里,以少打多,还磕了将近四个钟头。说明文聘武艺一般,指挥水平也很菜。
曹操进入襄阳,封赏投降派。文聘又装着一付忠于旧主的样子,博得曹操的敬重,封他为江夏太守,赐爵关内侯,让他率兵追击刘备。文聘追上刘备,也不交锋,而是躲开了。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文聘就那么看着,直到赵云破围而出,他才又带着兵马追去。到了当阳桥,看到张飞断后,文聘又停马不战。
别看文聘打仗不行,在曹操面前混得相当不错,赤壁之战时,他被任命掌管“左军青旗”,和张辽、张郃这些人平起平坐,他还经常随在曹操左右。汉中之战,黄忠米仓山劫粮,张郃、徐晃上阵大战,文聘也不参战。赵云冲阵,把他的部将慕容烈都干掉了,文聘仍然隐忍不出。曹丕南征,文聘也随军出战。在遭到敌方火攻的时候,文聘首先出现在曹丕的御船边,将他救下小舟逃出。逃跑途中又遇东吴丁奉的伏击,张辽、徐晃迎战,文聘又紧随曹丕身边跑掉了。
遇到战斗就躲,没啥贡献,但紧随领导身边,文聘混得不错,地位稳步上升,每任领导都对他信任有加而格外提拔。
文聘混社会靠的是两个字――“跟随”。
二、吴懿
吴懿以前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刘璋派他去率兵抵抗,他还是主帅级别的人物,因为他是刘璋的亲戚,他妹子长得漂亮,嫁给了刘焉。
到了战场上,吴懿那两下子肯定不行,主要是靠张任去打。张任设下埋伏,包围了轻进的张飞,吴懿参与了这次包围战,本来能立下大功,没想到赵云冲阵而来,吴懿哪是赵云的对手,一个回合就被生擒。
被押进刘备中军大营,刘备问他是否投降,吴懿语出惊人:“我即被捉,如何不降?”周围的人都被他这全无半点骨气的表现惊呆了。
刘备取得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吴懿又将自己寡居的妹子嫁给了刘备,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再次上升,受到提拔和重用。后来一直升到左将军、封爵高阳侯。
吴懿混得好,主要靠两个字――“奉迎”。
三、孟达
孟达这个人他并不是没有本事,其实他挺有能力的,善于领兵打仗,还很有政治头脑,但他的发展进步主要是靠混。
孟达是张松和法正的朋友。刘备入川时,他随法正一齐暗通刘备。刘璋给了法正和孟达四千兵马,让他们去抵挡刘备,法正不善领兵,这些人马实际都被孟达掌握着。法正归附刘备,随军征战,而孟达则带着人马驻扎不动,看着双方拼杀,坐山观虎斗。到了刘备完全占据上风时,孟达又率兵直捣成都,兵不血刃立下大功。
孟达这些伎俩当然瞒不过老江湖刘备,刘备又命他去攻打房陵。孟达率兵前去,并不硬拼,而是派人去刺杀了守将,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房陵。再继续北上,包围了上庸。并与对方谈判。刘备赶紧派刘封去接管了指挥权,上庸投降,刘封就分剥了孟达的功劳。
关羽北征襄樊,兵败身死,孟达怕刘备拿他替罪,就又降了曹魏,受到了曹丕的重用,成为了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爵平阳亭侯。
曹丕死后,孟达觉得自己不受重用,又与诸葛亮联络,欲重归西蜀,还待价而沽,和诸葛亮谈条件。结果被诸葛亮和司马懿默契配合,置之于死地。
孟达混社会靠的是两个字――“趋避”。
四、于禁
其实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是混得最好的,军衔最高,领兵最多,封爵最重。比张辽、徐晃、张郃要强多了。甚至资历更久的乐进都不如他。
于禁的战斗生涯中没打过什么胜仗。濮阳之战,他和乐进俩人联手夹攻,被吕布一挑二打得落荒而逃;徐州包围战,张飞数合就将他击退;潼关之战,于禁和马超打了八九个回合,就抵挡不住败归本阵;率七军援救樊城,被关羽一泡大水淹了个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活捉,匍匐求饶,关羽都不屑杀他,恐污了青龙偃月刀。
但于禁这人挺懂曹操心思。曹操在宛城遭到张绣夜袭,全军溃败,乱成一团。夏侯惇的部队军纪不严,有些士兵抢夺百姓财物,于禁将他们全部捉住正法,制止了大军混乱,曹操认为于禁临阵不乱,治军严整,有帅才,就着意提拔和晋升。到后来,晋升其为左将军,封爵益寿亭侯,假节钺,还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
于禁混社会主要靠的是两个字――“执行”。
这就三国时代的四个混子,虽然出身不同,能力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但都混得风生水起,手握重权。这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了,为什么有些功劳更大,资历更深,能力更强的人反而混得比较差劲呢?必须要检点、要总结、要学习。
四个要点:紧跟领导的左右,揣摩领导的意图,迎合领导的思想,贯彻领导的意志。
教你真正读懂三国,还帮你在工作中图发展、求进步,难道不该点个赞再走吗?
为什么一些人喜欢蜀国?
说不尽的三国,品不尽的人生!
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羽扇纶巾成竹在胸者独是诸葛孔明也!
忠勇赤诚首推关,张,子龙将军!
想到儒雅当属周公瑾……!
在二十四史和整个中国的古代历史上,三国历史是公认最精彩,最令人熟悉的历史!
详尽的正史《裴注三国志》和后来衍生的经典名著小说《三国演义》将波澜壮阔的三国永恒的留给了世人!让后人掀起了热议,传播,演义三国文化的一个个高峰!让三国文化植入人类的效果令人震惊!客观公正的反映了三国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中无与伦比的特殊重要地位!
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像三国这样名人之盛多,战况之激烈,政局之多变,谋略之诡异,影响之强大……!三国的历史和文化受众在人类而不是男人这个单一性别中!
经裴松之注的陈寿《三国志》在历史价值,准确性和权威性上是一部最真实的三国历史!历朝历代到今天研讨三国历史,包括三国的事件和人物等都是以裴注为准!还有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同样根据裴注来创作!裴注的三国志是最还原史实的正史!
原因主要是裴注对陈寿三国志本传进行了补充,改错,查漏等,当然这些错误和漏洞基本都是陈寿的人为故意!自古以来读三国志则必读裴注!所以裴注同三国志本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历史正史将裴注同三国志本传称为《裴注三国志》!
作为24史中评价最高,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合称前四史的三国志,准确的说就是《裴注三国志》!
然而裴注三国志从问世到今天的千年以来,还没有被系统,准确和全面的翻译成当今的语言!繁缛的文言文让多数历史和三国爱好者望而却步!
2019年的春日来自贵州的历史学者杜小龙老师,历经七年的殚精竭虑,将史书《裴注三国志》首次全文翻译成了你我都懂的语言!这是历史性的!这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本堪称作者呕心沥血的佳作名为《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能拥有这部巨作等同见证了历史!
我个人拥有的三国书籍请看图
三国志本传最大的缺点是过度减少了蜀汉人物的篇幅!这对真正历史显然是不尊重的!而蜀汉的人物在三国和整个历史上的认知度,广泛性和影响力等又在魏蜀吴三国中堪称最大!多数受到大众熟悉的三国人物除了曹操以外基本都是蜀汉人物!包括刘备,诸葛亮和关,张,子龙等!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写作中哪怕再以曹魏为正统,都不应当如此的贬低蜀汉,让蜀汉人物的文字还不如东吴多!如能做到退一步的魏蜀并列都是好的!当然了政治的约束和人为的有意,是造成蜀汉笔墨少的主要因素!裴注对此已经尽力完善!
为何却总是被人轻视?
前两天玩三国杀,发现刘表的主技能叫自守。有些许疑惑,一翻开史书,就发现众人对这位荆州刺史的评价不敢恭维,如刘表是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自守之贼。
怎么看这个事情呢。咱们先看看对别人的恶评吧。
曹孟德曾经有一句皇皇大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袁本初、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子随父,子不教父之过,既然儿子那么差,可以看得出,当爹的也就这个样子。
按照这个推论,自此,刘表就成了袁绍一流的人物,纸扎的虎符,稻草的兵,傻冒一个。
三国演义流行后,刘表更成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似乎荆州刺史安在此人头上,不主动让贤给刘皇叔,就是一个大大的罪过。
(诸葛)亮好谋无决,好兵无权,说穿了就是志大才疏!
这句话,说起来估计很多人会恼火,是谁这么牛气冲天呢,司马懿!
反唇相讥的话,司马懿更加不堪,这个大阴谋家,装孙子装了一辈子,到死才翻过来。
再去看看其他人物的评价,三国这些人几乎都经不起过度评论,其实没啥,因为历史人物的评价维度是从完美去对比的。
真是无言以对,首先,就要替刘表喊冤;曹操本来就眼高于顶,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后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这一圈下来,就是说我们三个大佬牛气,其它人都不行。其实,骂人无非如此,只骂同等级的。
换个角度去看,幸亏曹操活得不够久,否则等到263年魏灭蜀之后,这话得改成袁本初,刘景升,刘玄德儿子若豚犬耳,不过这不对,岂不是和“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出来了矛盾。
而且刘备,确实是英雄啊。
可还是不免有刘禅那样的儿子。足以说明,硬生生通过儿子表现判定老爹智商,不大可行。
那么刘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表是个白面书生,又高又帅,他出生汉朝宗室之后,曾经入太学,当时大概书读得很不错文章出名,而且还比较敢言,加上有好的相貌,一时受人追捧,时人曾有“八俊”之雅号,而刘表正是其中之一。
本来,这个宗室公子出身不错,又有文采又有一定能力,朝廷出于照顾关系户,刘表也能比较吃香。
可是桓帝灵帝实在太不靠谱,把国家搞得稀巴烂。
后来又有了董卓之乱。
一介书生,说穿了,必须赶紧找棵树依靠。还好,作为宗室子弟,凭着方方面面的关系加上自己的打点,公元190年,刘表谋得了荆州刺史的官爵。
仅仅一纸朝廷的任命,想接管并治理好荆州,那是难上加难,因为当时贼匪横行,仅仅安全抵达任所都是个大难题,而且到达之后,也非常危险,毕竟上个荆州刺史就刚刚被杀。
可是,只身前往的他却做到了。
怎么做到的呢,他找到蒯良蒯越兄弟及蔡瑁等一起请宗贼首领吃饭,一锅端了他们。
他是书生没错,可是杀伐决断他可一点都不缺。
这一把,一举平定了荆州的乱象,还得到了蒯氏兄弟这等智囊,襄阳豪族蔡氏的帮助,算是坐稳了荆州刺史位置。
可是命运给他的时间并没有多少,说刘表是自守之贼,其实,还真不是,他可是有贼心,有贼胆,却没有多少能力。
毕竟在汉末跨有荆襄八郡那可是不容易的,时刻被人觊觎,另外,刘表有了这么块地盘后并未满足,也曾经蠢蠢欲动。
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来看看时间,初元年平(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刘表没有参加。为啥不参加,合理想想,至少有一条,他的官职是董卓推荐的,派系上来说算是董系人马,就算立马反水,以刘表刚来荆州那个状况,压根没有什么威望,谈何出兵。
接下来,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成功策动吕布反水,董卓被杀,东汉朝廷又正位了一下,可是这只是回光返照,不久就因为王允的苛责,不饶恕董卓余部,西凉军马慌乱之际,得贾诩乱武之计,李傕、郭汜回师攻破长安,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天下再次大乱,而且是抽心一烂,势成崩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明眼人都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之时,我们先来分析一个小问题。后来的三国三巨头都多大了呢,曹操37岁,刘备31岁,孙权10岁,刘表呢,已经整整50周岁了。一心为大汉王朝尽忠的他们,此时发现朝廷无可救药了,就算同时起点歪歪心思,刘表也大占劣势。
而且此时,刘表的第一要务是稳定发展,掌握军政实权,黄巾起义后中原战乱,许多流民流窜到荆州,刘表接守了蒯越的建议,广收流民,休养生息,他不忘自己文人本色,居然还抽空关注文化事业,办起了教育。荆州数年间元气逐渐恢复,刘表的这招自守起到了作用。
然而,这个老文人也不是吃素的,眼睛一直瞄着周边的局势。
益州刘焉死后,儿子刘璋刚继位,刘表就开始搞事,派别驾刘阖去策反刘璋部下,只是没有太大绩效。还成功地惹得刘璋变成了敌人。
不过,刘表也不是没脑子,张济带领部下来南阳抢粮食时,被乱箭射死了。按道理说,敌人死了,应该高兴,可以他不接受祝贺,反而收留了张济的侄儿张绣,接济粮食结成联盟对抗曹操。
最大的问题来了,就是袁曹龙虎斗开始,刘表坐观成败,这从大政治家而言,属于鼠目寸光,无从辩诬。不过让荆州偏安一隅,坐山观虎斗,倒一直是刘表的作风。再说了,交州牧张津还一直在背后搞事,几年都没能搞掂,顾不上那么多。
还有一段公案,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家残余势力,以防袁尚袁熙兄弟栖身三郡乌桓招引旧部为患,发兵远征乌桓,刘备曾劝说刘表起兵后袭许都,刘表没有采纳其言。
很多评论又要指责刘表了,其实刘表的决策堪称英明,很简单,刘表知道自己在人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出兵,那么首先谁当大将,那么谁在家,万一继承人譬如刘琮去打许都的时候自己嗝屁了,在家的人会不会造反,岂不是出现分裂的重大隐患?再说,很难打赢,即使打赢也得罪了曹操,关键打赢占领了许都做啥,接着跟曹操死磕,很难说不会给他人做嫁衣裳。
自己死之前不想再狠狠栽个跟头。
即便刘表身体健康,该不该听刘备的,出兵攻击许昌?
刘大耳这个家伙,忘了自己前些年假借攻打袁术之名,撺掇曹操派自己领兵去徐州,结果一去不回。
如果要攻击许都,大将人选还真没有合适的,派刘备带兵,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岂不是损失大拨兵力与粮草,然后刘备再杀个回马枪,荆州搞不好就此丢了。刘表选择不去,这个回合考虑得其实是比曹操高明的。
三国演义里面凡属好人,都不行。
而且,作为刘备的背景板,刘表占有的荆州正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为了突出刘备的正义,就必须凸显刘表是如何的平庸无能,否则抢了一个好人的地盘,刘备阴谋家的面貌岂不是就暴露了?。
贾诩的评价是最为公允的:
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从刘表儿子最后降曹的决定来说,也没有毛病。虽然曹操权柄滔天,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名义上他代表皇帝,政治上无可抗拒,刘琮就是选择了顺从中央政府,这也没错。把兵给刘备去抗曹,打赢了,就是和刘备共治,然后当个场面人,下场好不过刘琦,刘关张和诸葛亮开会时出来当个摆设.打输了,掉脑袋。
不过,大争之世,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刘表在荆州稳定强大之后,其实是可以培养自家人来问鼎中原的。就像孙策,儿子年龄小那么培养弟弟。可是他没有,这个年老的书生,终究是无大的雄心壮志,算不得十分杰出。
不过,他可是只靠一个空头官衔,算是白手起家,没有曹操的强大宗族,没有孙权那样可以依仗的父兄之烈,甚至没有刘备那样一出山就有两个强大虎将般的义弟。
他根基不牢靠,蒯氏兄弟毕竟是新收服的,襄阳只是客居之地,后来他倚重蔡氏家族就是不得已,然而,一个50岁开始创业的老书生,能有这样的成就其实是不容易的,其实他贼头鬼脑的心里盘算着也想抢地盘,可是占据的地盘实在不理想,而且从打仗而言,手艺也潮了点而已,但是绝不是草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