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精英弹尽绝粮视频,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
特朗普笑了,估计后续还是要哭啊,美联储忒听话了,需要美联储稳定下金融市场,没想到直接扔个王炸!
3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零至0.25%的超低水平。同时还推出7000亿美元(近5万亿人民币)量化宽松计划。这一针,估计美股短期是比较难跌了,但是长远呢?
基础利率直接归零,7000亿也出来了,估计特朗普也好担忧,如果未来再有点事,美联储还能做点啥呢?难道变成第一个下岗的监管部门。而且越下重药,未来再需要救市时,就越难救了,这点美联储没有想到吗?
美联储政策大幅摆动,而不是对症下药慢慢缓解,真的在格林斯潘离职后,越来越不靠谱啊。在3月12日之前,每次调整一点点,让金融市场没感觉。等着特朗普180度大拐弯了,美联储也是同步拐,不要命的输血补气。3月12日宣布注资1.5万亿美元防止市场流动性枯竭,3月15日,直接将基础利率归零了,再给市场7000亿。
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疫情的有效防治和后续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疫情如果持续恶化,金融市场也仍然会乱,特朗普一天开5次公开发布会也没用,投资者仍然会抛弃美国,所以啊,说啥都没用,将疫情控制住把,对世界负点责任把!
美股已经经过多年的上升行情,其实气血已经衰竭。如果从中医理论上来看,真正是属于气血两亏,此时的治疗,应该以舒缓,休养,缓缓给药,让外部协助治疗为主。但是自己还用虎狼之药,猛攻泻火,小心最后身体大崩溃啊。
特朗普自然是表示非常高兴啊。我之前的批评态度一下变成了赞扬太多。之前威胁说其有权罢免鲍威尔,然后突然鲍威尔就这么听话,看来专业精神也不过如此嘛。
美联储也是进退两难,历史数据表明,2009年以后,美国股票的同比走势与美联储总资产同比走势之间节奏相关度较高。此次一周内熔断两次,在美股历史上史无前例。虽然原因可以归于特朗普针对美国疫情的不作为,但是直接的指责可是指责美联储啊。结果一咬牙一跺脚,放个大招,先救回来再说。救完之后呢?如果特朗普针对疫情后续细则落实不到位,那美国不还得继续熔断,继续下跌啊。
现在也是奇葩啊,美国有着一个整天需要“夸夸我”的总统,一个大幅摇摆监管的美联储,被总统一吓唬就为总统连任拼命了?而不是为美国民众拼命!现在离选举还早着呢,美国民众的疫情可是摆在眼前呢。
总结一下,看着美联储这个对策非常犀利,但是坚决不看好后市。因为整体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美国的疫情还在急剧恶化,美国的投资恐慌气氛也没有消除,美股的泡沫还仍然存在,全球避险情绪仍然浓厚。最重要,到底疫情会在美国如何发展?
就如同分析家指出来的“美联储肯定是打出了其货币政策的底牌,这最好能起作用,因为我不知道他们还剩下什么,天上掉下来的再多的钱也无法治愈这种病毒。只有时间和药物可以。”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因为创业而负债?
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时的失利不代表你不能重新拥有。
首先,如果你开公司,要保证公司正常的运转,欠钱不怕,可以贷款。不过要走银行。走正规渠道,保证员工可以继续工作,然后反应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出在哪里。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如果是刚入社会的青少年创业失败,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是自己的社会经验不足,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人脉。还是自己资金不够充裕等一些问题去解决。负债不怕,为了创业。我想你的父母都是支持你的,青少年创业。负债一般不会很多。家里也应该还的起。只是你自己不要死脑筋。做一个正确的投资者。
当你失败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放弃,创业就是有风险,当风险来临,你是选择激流勇进,放手一搏,还是唯唯诺诺,一败涂地。良好的 头脑是创业的基础,没什么大不了。重新来过,吸取教训。用更饱满的热情去为下一次的机会而努力。相信你会成功的!
俄乌战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俄罗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就是一座大山,让很多国家时时刻刻感受到威胁,甚至夜不能寐。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恐惧,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就对当时的前苏联,恐惧到了极致。
因为前苏联总有庞大的装甲洪流,有庞大的核武库,随时可以把欧洲推平了。因此,西方国家只能紧紧的抱住美国这个大腿,争先恐后的加入北约。
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的资产。西方国家对前苏联的恐惧,就全部转移到了俄罗斯的身上。
再加上现任的俄罗斯总理普京,那可是从前苏联混过来的,作风特别的强硬。西方国家还是很害怕,万一哪一天起冲突,凭借西方国家的那点军事力量,可能撑不了几天。
如果把俄罗斯搞垮,就成了欧美共同的话题。
乌克兰总统,就是一个投机政客乌克兰本来是前苏联的一部分,解体以后也继承了很大一部分资产。结果呢?乌克兰听信西方国家的话,就被忽悠瘸了。
核武器,拆了。
白天鹅轰炸机,也拆了。
各种重型武器,全部都拆了。
本来一个好好的军事强国,硬是被折腾成了一个不入流的国家。
本来乌克兰和俄罗斯,一直都是相安无事的。但是,乌克兰的这一届总统泽连斯基,算是一个投机分子。
他个人比较亲美亲欧,然后就想投机搞点money,于是就向西方国家提出建议,乌克兰要加入北约!
这俄罗斯要炸毛了!
乌克兰本来就和俄罗斯接壤,这要是再加入北约,本来活动范围就小,这下子就彻底的被北约包围了。
俄罗斯就严厉制止,表示只要你乌克兰加入北约,那就要开战。
欧美一看这个阵势,那真的是天赐良机,终于是有办法拖垮俄罗斯了。于是,西方国家出钱,乌克兰出人,一场战争就开打了。
西方国家的算盘:把俄罗斯拖入战争,如果能把俄罗斯拖垮,那就很好,即使不能拖垮,也要让俄罗斯伤筋动骨。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算盘:搞钱!趁机向欧洲国家要钱、要武器。等到这些援助到位,钞票大把的装进自己的口袋。包括援助的武器,拉到黑市上随便卖。
最后苦了的,还是乌克兰人民,都不知道战争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开打。所以,乌克兰士兵战斗力不行,主要靠国外的雇佣兵撑着战线。
西方国家最后目的达到没有?
俄罗斯的经济确实受到了影响,并且战争损失也很大。这某种方面来说,西方国家的目的,至少已经达到一半了。
乌克兰的那些政客们呢?
目的也达到了。
大把的钞票已经装进自己的荷包,至于国家打成什么样子,那是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等卸任以后,还不是拿着钱去欧洲国家政治避难,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
因此,西方国家和乌克兰总统,算是狼狈为奸吧。
我一直坚持的意见,就是俄罗斯绝对不能倒!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有俄罗斯抵挡在前面,可以给我们国家吸引不少的火力。
如果哪天俄罗斯倒下了,那欧美就直接针对我们,估计到时候难得就是我们了。所以,俄罗斯强大起来,固然对我们没多大的好处。但是,俄罗斯如果倒下,那是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为什么10万军民跳海身亡?
南宋崖山海战是宋朝保留火种的决战,演绎了震撼无比的历史悲歌,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崖山海战的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廷内部腐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解决是不可能的),是一系列的愚蠢行为(从北宋开始)导致的最后结果。宋朝是一个武力积弱的王朝,但文化和经济高度发达,理学兴盛。虽然小人奸臣很多,但君子贤臣也很多。崖山之战,可以说是君子贤臣的悲歌也是赞歌。崖山海战,10万人葬身大海是有多种原因的,战术不善导致被杀的,自杀殉国的,看到家人死去失去希望跳海的都有,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都不怕死。要想具体了解崖山海战爆发的前因和军民抱着必死之心坚守到最后的深刻人性可以回到历史的现场。我总结了南宋流亡朝廷的简史,下面会给出详细的答案。
1、福州继位
1276年,福州城里。
看着儿子赵昰在一群忠贞大臣的簇拥下,举行了称帝的加冕仪式,杨淑妃悲喜交加,准确来说是悲多于喜。虽然儿子登上宋帝国帝位,自己也贵为杨太后了,但是元兵的追击并未停止,自己带着儿子南逃,只不过是尽力想为赵氏皇族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间。对于年纪尙轻的杨太后来说,这样的重担大到让人近乎崩溃。念及从临安城出逃之前,太皇太后的嘱托,杨太后知道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咬紧牙关,依靠一众大臣和军民慢慢寻找出路了。
元军兵临南宋国都临安之时,太皇太后谢道清知道大宋无力回天,便向元求和,元军不允,只好携年仅五岁的的宋恭帝出城投降。谢道清深知元军的残暴,自己投降后,赵氏皇族的血脉可能会被元军暑戮而尽。为此,她留了一手,在投降之前,便派国舅杨亮节率殿前禁军护送杨淑妃及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望南而去。
南宋朝廷于临安城投降杨亮节护送二王一行人等乘着夜色出城。一部分禁军在前头开路,中军护着皇室成员以及宫女太监,然后跟着一大批士大夫和他们的家眷,再往后还有一批能工巧匠和他们的亲属跟在队伍后面。一共五六万人。这群流亡的队伍在婺州(金华)与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抗元派大臣会合后,继续组织义军,一时间响应者云集,军民共计20万人。这些都抗元爱国之士,日夜思念的都是忠君爱国、报效朝廷。
在来到温州之前的逃亡路上,杨淑妃做主,将杨亮节之女许配给江钰为妻。江钰是江万里(丞相)的侄儿。一年之前,元兵破饶州,江万里与其子,毅然率家人投止水殉国,共计180余口。当时,江钰的妻儿也在其中。
当江钰这对夫妻还未来得及享受新婚燕尔之际,他们在婺州(金华)遭受到元军的攻击,结果江钰在阵中战死。得知江钰的死讯之后,新娘毅然决然自杀殉国殉夫。
由此可见,这群人都是如何忠烈,令人钦佩。
20万人,浩浩荡荡来到福州。福州,虽然比不上临安繁华和富庶,但是也是一座历史名城,贸易重镇,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一个适合做临时都城的地方。于是,群臣决议在这里扶立新的皇帝。宋端宗即位,改元景炎。
2、理想与现实
一众大臣里,文天祥也在其中。文天祥是坚定的抗元派,去年之时,他就已散尽家财,募得一支人马,入卫临安。朋友劝说他元军势不可挡,他率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没有必要驱羊入虎口。文天祥说:“我也知道希望渺茫,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了。到了危急的时候, 向天下征兵求救, 而没有一个人一匹马愿意应战, 我最痛恨的就是这样的事。所以我唯有不考虑自己的力量,只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殉国,这样天下忠义之士才听到我的行为,而跟我一起揭干而起,有道义的人会出谋划策, 人多了才会有效果, 这样大宋江山还可以保住。”
文天祥辗转于东南抗元正月,元军兵临临安之时,朝廷派文天祥等人去元军议和,文天祥与元朝宰相伯颜据理力争。伯颜恼怒,将文天祥拘捕,并准备送回燕京。就在北上途中,文天祥侥幸逃脱。得知二王南逃之后,他辗转多地、历经波折,才赶到福州城内。纵使意外不断,并没有消磨文天祥抗元的决心。
登基仪式完结之后,一众核心大臣开始讨论战略方针。文天祥认为可以利用海洋北上先行收复江浙,但是陈宜中坚决反对,认为如果军事不利,应该继续南下,躲避元军锋芒。陈宜中当时全面负责流亡政府工作。在陈宜中的排挤下,文天祥只好率兵入南剑州(福建南平),牵制元军,为朝廷创造生存空间。后出江西战斗,不敌而退保广东。1278年12月在五坡岭(广东海丰北)被忽然而至的元军俘虏。
3、朝廷内斗
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内斗。即便在南宋王朝飘摇之际,这个流亡小政权也很不团结,真是朝廷不倒,内斗不息。在排挤完文天祥之后,陈宜中因与陆秀夫起矛盾,又暗中使人弹劾陆秀夫,将陆秀夫免职,下放到潮汕。后在张世杰的责难之下,陈宜中才急忙召回了陆秀夫。而杨亮节因为是外戚的原因,受众人歧视,备受排挤。
没有团结的核心团队,流亡政府根本无力抵档元军的进攻。
4、最强跑路党
在流亡朝廷内,可以说不是所有人都是坚决的抗元派,还一派叫跑路派。这一派对抗元没有信心,但又不愿意投降。这一派以宰相陈宜中为首。
陈宜中画像陈宜中在做太学生的时候,为人正直不阿,曾与同学联名攻击当时的权臣丁大全,从而成为当时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丁大全下台后陈宜中开始上位。1275年7月,宋军兵败焦山。太学生刘九皋上书陈列陈宜于其中的过失数十条。陈宜中得知后怒气攻心,丢下官印就跑了。9月,谢道清写信给陈宜中的母亲,让她的母亲做陈宜中的思想工作,陈宜中才愿意回朝。
陈宜中回来不久后又开始了第二次跑路。时间在1276年正月,当时元兵进逼临安,谢太后本来要派陈宜中去和元朝宰相伯颜议和,但发现他人不见了,原来是跑回老家温州去了,在海上躲了起来。直到后来二王奔至温州时,才又跑了回来。后来改派文天祥去议和,就是上文说的被伯颜拘留那件事。
可以看出,陈宜中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又特别爱惜名声的人,他不耻于降元,但他又特别的胆小爱命,还特别留恋权利,因此他是典型的跑路党。
跑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陈宜中后来还继续跑,都跑到国外去了。后文再仔细讲。
5、忠贞与叛降
虽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但是为大宋尽忠的各地将领还是很多的。比如,淮南的李庭芝、湖南的李芾、东川的张钰和广西的马墅都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抵抗,与部下壮烈殉国。
有人英勇就义,有人则开城投降。宋端宗即位后不久,元军进逼福州城,知福州府王刚中便迫不及待开城投降。
流亡部队唯有弃城出逃,到达泉州。泉州的舶司,阿拉伯裔蒲寿庚,早有降元之意,伙同当地豪强,拥兵作乱,屠杀军民数千人,欲尽诛宋朝宗室以便向元朝请赏。
海上流亡宋部队唯有撤离泉州。
在安排好宋端宗撤离出泉州,进入海上之后,张世杰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义军一起攻打蒲寿庚,久攻不下,元军驰援,宋军只好撤退。
张世杰画像张世杰,作为小朝廷的大将,一直有元朝的人来招降,但都被他一一拒绝。张世杰一直认为大宋还有翻盘的机会,因为自己手握重兵数万,加下其他将领的士兵,总兵数近十万,朝廷还有巨量钱帛,而且还有不少州县依旧没有降元,各地有议军自发抗元,比如一起攻打蒲寿庚的陈吊眼和许夫人。
张世杰早年在金国触犯法律而南奔大宋,大宋对自己有再造之恩,故心里早有与大宋共存亡的决心。
6、颠沛流离
陈世杰从泉州回海上之后,便率领众人辗转至潮州、惠州、井澳(大横琴岛)等地。在井澳时与元军进行了一场大海战,结果损失惨重。无奈之下,流亡的军民于1278年初迁到雷州的硇州岛。
此时的陈宜中表示他可以向占城(越南南部)去借兵,如果借不到也可以让占城国王庇护宋皇室,让他们去避难。因此,陈宜中便踏上了去往占城的路途。结果这一走,便留在了占城。不过后来占城被元朝攻占时,他依然没有投降,逃到暹罗去了。虽然是最强跑路党,但陈宜中至死未降元这一点倒是值得赞许的地方。
四月,年仅9岁的宋端宗驾崩,卫王赵昺即位,改年号祥兴。
宋端宗画像去年12月,台风来袭,船队被吹得东倒西歪,退守井澳的宋端宗堕入海中,后来救起,但从此染病不起。一直撑到第二年四月才撒手人寰。
经历了与元军六个月的作战,张世杰认为硇州岛已不能久居,遂迁于崖山岛上。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市南部,因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像一个门口,所以又叫崖门。
7、崖山激战
即便是在如此绝境之下,宋军民还是没有离散之心,尚有兵力十万,钱帛数十船。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逾二万元军在张弘范的率领下进抵崖门,当他观察到崖门出入海口都没有宋军的布防,而将所有船舰聚集在崖门,并以铁链相连时,不禁又惊又喜,因为因为他不确定张世杰是不是脑抽风了,如果是这样布防的话,真是自缚手脚,张世杰的葫芦里到底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崖门战场人有时真的是在哪里跌倒还是会在那里再次跌倒。1275年的焦山之战宋军就是以铁索连船,结果惨败。张世杰并不是有什么奇谋妙计,只是再次跳到原来的坑里。
平心而论,张世杰虽然有一颗忠贞不屈的的爱国之心,但是他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崖门地形本是易守难关,却硬生生让自己的军队完全丧失了机动性,人数近十万的军队成为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而对方的人数仅仅两万多。可以看出张世杰有背水一战的意图,但没学到背水一战的真谛。韩信当年背水一战时,有分兵出去以作援军,张世杰不仅没有分兵,反而自废武功。
宋军被南北夹击占了出海口之后,张弘范将宋军汲水、打柴的线路全部给封死了。宋军只能啃干粮、喝海水,喝完不少人呕吐腹泄,战斗力丧失一大半。
一个风雨大作的早晨,张弘范组织元军发起最后的总攻,张弘范由出海口攻入,李恒由入海口改入,宋军南北受敌,宋军阵脚大乱。张世杰令人砍断铁索,率十余舰保护着杨太后突围而出。张世杰另外火速派出小船去接困在中军的小皇帝。当时风雨交加,混乱异常,陆秀夫看见来接应的人不是平时熟悉的卫兵,害怕元军趁乱假冒,便断然拒绝。
主将突围 ,军队失去了主心骨,宋军溃不成军,元军将宋朝所有军民包围住。这一幕,早在陆秀夫心中预演过,他早有决断,他先将自己妻儿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天亡赵宋,陛下当为国捐躯,想当年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便背起赵昺,从容纵身跃入大浪滔天的海里。眼见及此,众多将士,已无心恋战,纷纷跳海而亡。一众家眷,顿时崩溃,失去再生存下去的勇气,也接连投海自尽。
陆秀夫与宋少帝逃出去不久的杨太后接到赵昺的死讯,不禁悲恸:“我艰难负重到此,只是希望赵氏血脉不断。现如今,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说完便跳入海中。
风雨天过后,南海上的天空特别蓝。黄昏之时,夕阳如血,幽幽地映照着海面。海面上飘荡着十万浮尸。
8、归宿
张世杰后来将杨太后的尸体葬在了海边。
崖山战斗前,元朝还派人来劝降。张世杰回应道:“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富贵,但是我为国而死的志向是不勇动摇的。”
张世杰本想护送杨太后突围后再寻赵氏后人以图再举,无奈杨太后已轻生。一日夜里,飓风袭来,心灰意冷的张世杰捧香敬天,故意堕海而亡。
崖山之败深深刺痛了文天祥的心,更让人难过的是文天祥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壮惨烈的过程。当时元军将文天祥押赴到崖山,希望他可以招降张世杰,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张弘范一再要求他写封书信,最后文天祥转而写了一首后世传诵的《过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之志赢取崖山之战后,元军大摆庆功宴,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之位。”
文天祥闻之而大恸:“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后来在被押解回燕京的路上绝食八天而未死。这时,他想通了,宋朝还有众多遗老遗少看着自己,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自杀,其他人恐怕也没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唯有——
被杀
——才是自己的归宿。
1282年,小人作祟,让忽必烈起了杀文天祥之心。元廷官员问文天祥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我深受宋朝恩德,身为宰相,不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文天祥死后,他的妻子欧阳氏给他收尸时,发现一篇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的心声代表了以他和陆秀夫为首的抗元派共同的信念,是帝国余晖里最让人心碎也最有感召力的生命之歌。
这是不朽的精神力量,崖山之后有中国。
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世后?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丞相诸葛亮决定开始第五次北伐,他亲率十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
同时,魏军由司马懿统率二十万大军,背水驻营,想与蜀军打消耗战。由于魏军先抢占北原先机,致使蜀军很被动。蜀军和魏军对峙100多天,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方艰守不出,两军僵持在五丈原。
才过半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对各将领交代后事以后,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生前设下一计,令司马懿在蜀国退军时不敢进攻,大军得以从容退回蜀国。
当诸葛亮的死讯传入成都,后主刘禅闻言大哭;而吴太后听说后,也放声大哭起来,多位官员哀恸,百姓人人涕泣。
福顿首泣奏丞相已亡;将丞相临终言语,细述一遍。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侍臣扶入后宫。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
后主刘禅另择吉日,亲自送诸葛亮的灵柩至定军山安葬。在《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当时的镜头下,有两个人哭得尤为伤心,一位是后主刘禅,一位就是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
后主刘禅和孟获为何痛哭诸葛亮?我们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后主刘禅想当初,先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命自己的三个儿子以父视诸葛亮,不可怠慢。诸葛亮也依誓言,为蜀国肝脑涂地,蜀中一应大小事务,全由诸葛亮管理。
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后主刘禅能稳坐帝位,全靠诸葛亮鞠躬尽瘁,辛苦操持国事。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痛哭的原因如下:
一、刘禅哭国家失栋梁之才。
诸葛亮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就是国之巨擎,朝中一应大小事务,全由他掌管。后主刘禅虽为天子,却根本不管事。
现在诸葛亮死了,也就是天塌下来了,刘禅不知道以后怎么应对?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应对的好?蜀国前途未卜。
所以刘禅在送葬时,哭得尤为伤心,既是为国家哭,也是为他个人哭。
二、刘禅哭自己将要担负起国家重担。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再没设丞相位。
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了文臣、武将听他调度,但对比之诸葛亮在世之时,他什么事都不管,诸葛亮死后,刘禅身上的担子重多了。
后主刘禅有一句名言,此地乐,不思蜀。后世人听闻这句话,对他的感官很不好,觉得他就是一位昏君,德不配位。
但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诸葛亮死后,蜀国在他的掌控下还维持了接近30年。由此可见,刘禅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还是有一些处理国事的能力。
三、刘禅哭自己再无长者可依。
对于后主刘禅来说,诸葛亮既是丞相,又是相父。自己年幼时,亲生父亲刘备已去世。
他在少年时,诸葛亮亲授他很多学识;他登天子之位后,能力不够,又是诸葛亮给他撑起大局,让他做一个安乐君王。
现在,诸葛亮去世了,他身边已再无男性长者。以后无论国事、家事,都得他自己用肩挑起来。对于此时的刘禅来说,再无人可依托。
孟获建兴三年,蛮王孟获起兵十万,犯蜀境劫掠,诸葛亮亲自率军征讨,在南方不毛之地,七擒七纵孟获,孟获感念诸葛亮的恩德,说出南人不复反的这句话。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死后,他为什么哭得尤为悲伤?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对他有不杀之恩,孟获与诸葛亮,不打不相识,诸葛亮待他恩重于山。
虽说七擒七纵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这一段,诸葛亮用智力七擒孟获,也让孟获对他大为服气。而且诸葛亮将所夺他的地盘,全都退还给他,这点更让他感恩。
诸葛亮之死,陌生人听到都会流泪,更何况是他曾七次放过的孟获。所以孟获痛哭,完全是真性情所致,心中充满了对诸葛亮深深的哀悼。
从诸葛亮死后,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可见诸葛亮对蜀国,居功甚伟,乃一代人杰也!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匈奴人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
是的,以上可以说是匈奴人的基本操作,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输血。这是我读完《狼图腾》之后得出的结论,匈奴人需要强汉将他的勇武精神输入自己民族的血液中。
众所周知,汉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尚武的时代,汉军士兵在步战的时候1人可以对抗蛮族士兵5人,所以有1汉敌五胡之称。
著名军事家陈汤根据他多年的军旅生涯对此有过一个总结,原因是汉军士兵装备好。所以,一旦其他国家的军队装备上来之后,1个打5个就不现实了,只能做到一个打仨,以一敌三也不错了,其战斗力仍然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而且,由于当时尚武之风非常浓厚,不仅汉朝的边军或者朝廷精锐部队能够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大汉帝国境内任何一群良家子被武装起来之后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战斗力。
汉武帝太子刘据曾经临时武装几万长安市民和汉军精锐羽林卫对决,竟然打得有来有往,连续抵抗了几天时间!
草原民族本身具有崇尚武力、崇拜勇士的风俗,他们喜欢称和他们交战的汉军士兵为“好汉”。说到这里吐槽一下,所以很多词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变味,到了宋朝“好汉”竟然成为占山为王的草寇或者地痞流氓、恶少年喜欢的专用名词了。
而在汉朝,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代表着大汉精神的是良家子弟,也就是守法奉公的大汉帝国公民才是匈奴人眼中的“好汉”,而不是那些喜欢欺男霸女劫道的黑社会分子,在汉朝他们被称为恶少年,组成的军队是汉军里面战斗力最次的,经常被汉朝政府用来去攻打什么南越、夜郎、大宛这种战斗力低下的小国,真正和匈奴人作战用的是由良家子弟组成的正规军。
(梁山好汉)
(匈奴人眼中的好汉)
这些正规军所爆发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让匈奴人极为欣赏,所以才愿意积极吸纳他们成为本民族的分子,对匈奴来讲好汉们愿意在匈奴内部娶妻生子,把他们尚武精神融入到匈人的血液中是非常荣耀的事。
第二,也可以把这些愿意留在匈奴的汉朝人当作技术移民。实际上,在汉匈之间不仅战争阶段会俘获大量的对方人员,汉朝边境也经常会有匈奴人投奔过来,或者是汉朝人投奔到匈奴那里去。无论是俘获的对方人员还是对方主动投奔过来的民众,只要他们愿意留下来在这里生活,对于汉匈双方来说都是大加欢迎的。
因为,这些人身上掌握的技能极为重要。
比如,匈奴人骑术高超,善于养马,那么对于积极推行马政政策正在组建骑兵的汉朝来说匈奴人就是技术人才。
而对匈奴人来说更是如此,汉朝的文明程度要远超匈奴人,每一个在匈奴安家的汉朝人都可以为当地技术甚至是文化的提高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
举个例子,北方游牧民族有个词叫做“胡同”,后来这个词儿传到中原变成了小巷子的代称,而在北方游民族中“胡同”指的是井。可是要知道,在草原上最初人们是逐水草而居。
为什么要逐水草而居呢?
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牧草生长的非常繁盛,同时也能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牲畜和人来饮用。
但是,河流有它天然的不足,那就是水质很难保证,上游的污染很容易对下游的人畜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使用水井来取水情况就好得多,井周围的沙土可以起到极好的过滤作用。
草原人在过去是不会打井的,甚至在中亚地区直到宋朝才从契丹人那里学到了打井的技术,那个时候契丹人以汉人自居,所以当地人在夸奖契丹人的时候说“汉人诸事皆巧”!
这个例子是在高中历史书上看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
除了打井之外,包括冶炼、铸造、农耕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汉朝境内输入的人来提供保障,所以愿意留在匈奴境内的人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人才,公元前后什么最重要?
人才!
这些人才留在匈奴境内为匈奴人服务,相当于是技术移民,匈奴政府给解决家庭问题是不是很正常?
第三,女多男少。人类几百万年来在生育上进化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生育男女的比例理论上是1:1,但是正常情况下一个民族男性的出生率要稍微比女性高一些,基本上能达到102:100。
这是因为相对于女性来说,大多数时间里男性要面对更多的危险。
比如,战争经常会导致大量男子阵亡,包括不限于世界大战这种涉及上亿士兵的倾国级战争,规模只有几十人的部落级、村级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损失了整整一代人,导致男女比例极度失调,以至于一米四几的小日本俘虏都能在西伯利亚找到1米7的俄罗斯大妞。
部落或者村落之间的冲突导致的人口损失同样惊人,《教父》这部小说中,一代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往老家西西里避难,他在参观西西里岛的村庄时发现一个问题,很少见到成年男子,大街上往往都是妇女和儿童。
向导就告诉他,因为西西里岛村和村、家族和家族之间经常爆发冲突和仇杀。
古代游牧民族虽然有的时候会归于某一位单于或者可汗的统治之下,但往往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如果他们没有南下中原,部落之间就会因为争抢生存空间爆发激烈的战斗而损失大量成年男子。
而且,草原上气候的原因也会导致抵抗力更弱的男性人口的损失远大于女性,在今天的蒙古国可见一斑。
在蒙古国境内虽然和平安宁,已经上百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女性的数量还远超男性。根据2020年世界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50年到2020年,该国一直处于女多男少的社会形态中。最低值出现于1950年,当时男女比例是96.66:100,最高值出现在2000年,男女比例达到了99.48:100。从那以后男性占比再次呈自由落体状态,到2020年已经下降到97.1:100的程度。
(1950年到2020年蒙古国男女比例曲线图)
当然,这也反映了一个年龄分布问题,在0~24岁这个年龄段,男性要超过女性,男女比例达到了102.16:100的程度,但是25岁到69岁这个年龄段则达到了94.75:100 ,7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比例达到了64.76:100的程度,也就是说出生率上看还是男性出生率略大于女性,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数量才大于男性。
这还在和平时期,如果是古代,部落之间、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会经常爆发大战,所造成的人员损失让男女比例会更加夸张,所以女性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被俘的人汉朝人在当地娶妻生子也是有这个条件的。
第四,对汉朝将领的拉拢。头条上曾经有个问题,为什么和亲的时候是汉朝的公主外嫁,而不是迎娶匈奴人的公主。
实际上,汉匈之间的联姻并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匈奴公主没有远嫁到汉朝,但是匈奴公主出嫁也经常会被作为一种政治拉拢的方式。但是她们不是嫁到汉朝境内,而是会嫁给汉朝的将领。
比如,疏勒城保卫战期间曾经有匈奴谈判专家找到耿恭,告诉他只要你投降,匈奴单于就封你为白屋王,还把匈奴公主嫁给你。
如果当时他投降了,除了自己被封为王还娶到了匈奴的公主之外,他还会被分配一个部落供管理,而他手下的汉军士兵则一起前往该部落,那么这个时候耿恭手下士兵的家庭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作为部落的酋长肯定会把部落中的资源和手下分享。
当然,耿恭最后没有投降,而是坚持到了汉军前来救援。
但历史上也有投降的啊。
遭遇匈奴人之后被迫投降的案例最有名的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5000步兵在草原上遭遇匈奴八万主力,经过激战之后这5000步兵绝大多数阵亡了,李陵陷入重围,除400人突围成功之外,剩下的士兵和李陵被迫向匈奴投降。
投降之后,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他,并封他为右校王,并且在今天的中亚北部地区统领一个叫做嘎黠斯的部落,李陵和他的士兵也就在这里安下了家来。到了唐朝的时候,这个部落还特地派使节来到长安城攀亲戚,说大家都是陇西李氏的后代,唐朝皇帝很高兴。
第五,物以稀为贵。虽然匈奴人经常大规模南下入侵,但是俘获的俘虏并不多,即使攻陷一座边关也就是俘获数千人。所以,匈奴人南下的时候所获得的战利品多为粮食、布匹、铁器、牲畜等物资。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汉军北方各郡有一个比较完备的军事体系,老百姓在这个体系之下不仅可以得到较为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被匈奴人俘虏。再加上汉军士兵本来就能打,骑术水平是比不上匈奴人,可如果列成堂堂之阵或者依靠堡垒抵消匈奴人骑术优势的时候,和匈奴战斗不仅不会落于下风,而且往往会取得优势。
匈奴人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俘获大量人口就不现实了,他们的收获比他们实际付出的人员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往往就以劫掠财物为主。
这和明朝末年满清入关劫掠是截然不同的,崇祯年间满清有好几次破关劫掠中原一带,往往会得到数10万人口,而且还不担心明军追击,踏踏实实把这些人带回辽东。
这个时候人也就不值钱了,要知道满清当时也就几十万人口,一次俘获的成年人已经相当于本国人口,除了少部分人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明清之战中作为包衣通过战功一步步摆脱奴隶身份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也怨不得别人,如果明朝末年中原地区的尚武精神和军事体系仍然能够达到汉朝时期的程度,恐怕就不会遭到这样的对待了。
基本上就是这几个方面吧,欢迎大家补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