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法正台词,如果当时孙权不杀关二爷?
关羽在我们中国的名气可谓是家喻户晓,更是忠义的典范,提起关公自然而然会联想起桃园结义,甚至败走麦城,夷陵之战……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即使孙权不杀关羽,按当时的三国形势也未必轻而易举送还。何况关羽非一般人,他傲视群雄,傲骨嶙嶙,人尽皆知的大英雄岂能受此辱。
想要清楚其中的政治关系,首先要明白三国的政治形势,以及三国主要政治人物和政治主张。
首先,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辈出,豪杰崛起,枭雄壮大。经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大局基本确定。
曹操可谓是捷足先登,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牛耳?,首先占据了政治的高位。同时,曹操本人凯发k8官网的招贤纳士,吸纳天下俊才,豪杰来投,一时间曹操占据大半中国,高举王旗良将千余谋士成群,一时无人可与其争锋。曹操本人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众所周知曹操是奸臣,为人臣子所不耻,所以终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改朝换代,他的政治抱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他所创造的曹魏实力最强。
蜀汉,割据蜀中,占益州之地,历两代君主,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中兴汉室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目标。刘备一手缔造的蜀汉政权,就如同刘备本人一样,奋斗终生却终难如愿。刘备虽说贵为皇叔,但他的这个皇叔需要人承认,在那个时代,皇叔名号确实吸引了不少大汉信徒。刘备早期创业维艰,后占据益州,由于创业不易,加之蜀中的地理条件所限,刘备一朝是缺乏战略眼光的,更缺乏战略布局,虽说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口号,为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划清了界线,但论实力明显趋弱,这就需要强大的联盟。
吴,偏安江南,无曹操之实,更无蜀汉之势,从这两方面对比,似乎最为弱小,实则不然,吴据守江南,虽说偏安,但南方物产丰富,同时军事多以水师为主,北方多不善水战。其次,吴经历孙策孙权兄弟二人经营,吴人才济济将士赴死,可谓兵强马壮。
为国人所孰知的桃园三结义,不仅仅是兄弟情深,更是强大的政治联盟,刘关张终其一生生死与共,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最为信赖的兄弟加臣子。
赤壁之战后,关羽镇守荆州与东吴隔江相望,可谓大权独揽,风光无限,加之关羽武艺超群,声名在外更是为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同时也高涨了他的傲气,周瑜之辈不放眼里何况吕蒙之流!他并没有完全领会荆州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荆州于蜀汉可谓是生死攸关,天下有变中兴汉室,重要一步就是占据荆州。
刘备步步为营的战略,虽然缔造了蜀汉政权,但与东吴是友非敌的关系不清,本该亲密联盟共同抵抗曹操的联盟,但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而逐渐消弱。随之是荆州陈兵大将据守,看似关羽死于战争,实则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回到我们的问题,即使孙权送回关公,谁能保证关公不会再被抓,何况关公何人也,英雄也。
三国杀十周年中法正的台词?
恩怨:【恩】得人恩果千年记。/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怨】谁敢得罪我,睚呲之怨,无不报复。
为什么感觉三国时期没有像韩信白起这样的顶级名将?
为什么三国时期会给人没有顶级名将的感觉?
三国时期文臣武将太多,一方面出众到极致才能独占鳌头,吕布、关羽等人武力值超高,但他们缺乏谋略,诸葛亮、郭嘉等人智谋超群,但武力不行。
可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声还是响当当。
在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能拥有大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可这些人的综合实力却不高
感觉三国不太看重个人综合实力,或者说综合实力不错的都自己另起炉灶做老板了,比如刘备、孙策等人。
不过三国也不是没有军事才能和武力值俱全的名将,比如东吴的周瑜和陆逊,他们有资格和韩信、白起相媲美。
韩信和白起被称为顶级名将,他们段位有多高?“战神”白起,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也被人称为“人屠”。
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因为他战神的名号是靠战争中大量杀人堆积起来的。
1、白起累计杀敌军百万,号称“战神”
白起所侍奉的君主是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被封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新城。
第二年,白起又被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获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阙之战”,伊阙之战后,白起被升为国相。
之后,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韩国安邑以东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被封为大良造,打败魏国军队,夺取城邑61座。
总之白起作为秦国的名将,一直在不停地对外用兵,军事才能了得,为秦国赢得很多次重要的战役。
白起基本上是用三次战役奠定了他“战神”的地位,除了“伊阙之战”外,还有“伐楚之战”和“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不是白起的巅峰,“伐楚之战”才是,这场战役对于秦国来说可谓风光无限,对于楚国来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鄢、邓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又进攻楚国,直接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
楚王只能逃跑,秦国得到楚国都城后,直接把人家都城设为南郡。
多么豪横,打你就打你了,还要把你的都城设为我的郡。
楚国被打的狼狈不堪,白起此战后被封为武安君,他又趁势攻打楚地,平定了黔中和巫两个郡。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糟糕的是魏国,白起进攻魏国,夺取华,俘获赵、魏两国将领,斩杀敌军十三万人。
再来说大家广为熟知的“长平之战”,秦国发兵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跑到赵国去,赵国在长平屯兵,用来接上党的百姓。
秦国趁此机会攻打赵国,赵国任用廉颇为将,秦国利用离间计,让赵国将廉颇换下,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又起用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
赵括一上任就进攻秦军,秦军佯装败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营垒,秦军营垒坚固,白起又派出一支队伍切断赵军后路,又堵住粮道,拦截赵国救兵。
赵军被断绝粮食46天,士兵们互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这一战,赵括被射死,赵军40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将降兵全活埋了,这一战,白起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
白起的段位有多高?
基本就是整个战国时期没人能赶得上他,他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第一。军事能力高超,当然,当时秦国实力厚,也是他能一直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因为有白起,才有了当时如狼似虎的秦国,白起铸就了秦国的威名,秦国成就了白起的“战神”名号。
2、军事天才韩信,国士无双,战必胜攻必克
韩信一开始追随项梁,在项梁手下韩信没有什么名声,项梁死后,他又追随项羽,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可是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离开楚军归顺了刘邦。
韩信因为犯事差点被处斩,要被处斩的时候正好看见滕公,于是他问滕公:
“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于是,滕公就放了他。
萧何多次和韩信谈话,觉得他是个奇才。到达南郑,韩信逃跑了,因为自己得不到重用,萧何就去追他,萧何跑了,刘邦很生气。
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又说服刘邦让韩信做大将军,就这样韩信出头的日子到了。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地,俘获了魏王豹,之后攻打代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韩信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这之后,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楚汉相争进入决战阶段,韩信挥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
总结韩信的成就:
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打垮赵军二十万,诛杀成安君,垓下一战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韩信是“谋战”派代表人物,他的军事才能高超到刘邦都自愧不如。
刘邦曾说: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以这么说,汉高祖刘邦的天下,一半是靠韩信这个军事天才打下来的。
白起和韩信都是智勇双全的顶级将领,这是三国时期很多只有武力值的将领完全不能比的,但这并不代表三国时没有出色的顶级名将。
3、东吴大都督周瑜、陆逊,一个火烧赤壁,一个夷陵火烧连营
周瑜身体健壮,容貌俊美,用通俗点的话讲就是长得很帅。
周瑜和孙策同年出生,且交情很好,孙坚去世后,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
孙策在《三国演义》中有“小霸王”之称,有了周瑜做辅助,一时间如虎添翼。
孙策和周瑜感情非常好,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两人因分别娶大乔、小乔造就人间佳话,只可惜孙策年纪轻轻就去世,死得时候才26岁。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接手江东大业,统领军国事务,周瑜领兵前来吊丧,并且留在吴郡和张昭一起掌管军政大权。
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东孙权军队和刘备的军队联合,在赤壁大战曹操。
在这次大战中,周瑜手下黄盖献计,先向曹操诈降,然后调拨几十艘大船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在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向曹军船队驶去。
由于曹操的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周瑜用火攻,借着风力曹军被烧得死伤不计其数,最后曹军只能败退。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也因为此战名声大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对火烧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的模样做了最好的诠释。
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退还北方。
周瑜与程普又领军挺进南郡,隔着大江与曹仁对垒,周瑜派甘宁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直不对进攻甘宁。
甘宁告急,周瑜派凌统镇守后方,自己和吕蒙去解甘宁之危,甘宁解除危险后,周瑜和曹仁约定日期再战。
周瑜跨马掠阵,被乱箭射中,曹仁知道后率军上阵出战,周瑜带伤巡察军营,激励士气,曹仁于是只好撤军。
之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年仅36岁。
注意,周瑜是病死的,并非像某些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为了把诸葛亮描绘成神一样聪明的人物,而给周瑜虚构的台词。
周瑜去世时仅仅36岁,寿命太短了。
如果他也能像刘备一样活个六十多岁,凭借周瑜的军事才能,东吴还能更强盛一点也说不定。
可就算这样,周瑜孙吴大都督的名号还是响彻中国历史几千年。
说到周瑜,不得不提一下孙吴另一个大人物,那就是陆逊。
周瑜和陆逊,一个用火船借风势,烧曹操的战船,让曹操狼狈不堪,一个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用火攻给刘备来了个火烧连营。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后,蜀汉政权开始衰败,蜀汉从此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当然,比起韩信和白起来,周瑜和陆逊还是要差一点,但他们在当时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
谁饰演的刘备更好?
孙彦军和于和伟饰演的刘备,不存在谁演的好,谁演的不好,诠释的角度不同而已,我想观众各有喜好。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孙版刘备。
一、孙版刘备比较贴近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三国演义》有其历史局限性,刘备就是被塑造为一个封建明君形象,这是毋庸置疑的看一本小说,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抛开历史背景不谈,只看人物本身,是很难理解小说人物的所作所为的。苏东坡《东坡志林》中有一段记载,写的很有趣。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王彭这个人曾经说过,巷子里的儿童很顽皮,家人不厌其烦,就拿钱让他们去听故事,等到说三国故事的时候,一听到刘备打了败仗,都皱着眉头哭泣,一听说曹操打了败仗,就高兴的又唱又跳。也就是说,宋朝的时候,百姓就开始喜欢刘备而讨厌曹操,罗贯中只是继承了封建时代百姓对刘备的这种喜爱,写成了《三国演义》,所以说,小说中对刘备的歌颂是那个时代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为什么呢?因为刘备满足了封建时代老百姓对明君形象的想象和渴望。
刘备身上起码具备了明君的两点显著特点。一个是仁德爱人,“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是那个时代老百姓对一个封建统治者最高的评价了。另一个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诸葛亮、“长亭送别”徐庶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绝对是封建时代君主礼贤下士的典范,就冲这一点,也会受到封建时代士子的爱戴和追捧。
我认为,以上是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最根本的初衷,是真心尊刘的,在小说里也是处处维护刘备的封建明君形象。孙版刘备非常传神的演绎出了刘备的明君形象,仁德爱民、礼贤下士深入人心,不娇柔不造作,观众也能够像苏东坡说的那样,为刘备的落魄而揪心,为刘备的成功而高兴。
二、于版刘备明显是对《三国演义》进行了重新解读,以更好地迎合当下观众对刘备的整体感观《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地方为了突出刘备的明君形象,显得过于刻意,相反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们读起来甚至觉得刘备还不如曹操来的真实和可爱,这应该是当下很多人的整体感觉。所以,于版刘备更多地体现了刘备作为封建君主的权术和腹黑的一面,似乎刘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仁德爱民和礼贤下士。
比如说,刘备白帝城托孤,曾经跟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如其(刘禅)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是对诸葛亮的试探,甚至认为如果诸葛亮回答不好,就会有刀斧手伺候诸葛亮,其实恰恰相反,这句话更多地体现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托付。同时代的孙策,在临终前,和重臣张昭也有过类似的对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很明显是那个时代政治家的临终嘱托,如果简单的解读为腹黑或者是帝王权术,也是不合理的。
再比如,群臣劝谏刘备登基为帝,在小说中,刘备是坚辞不受,“孔明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等等故事情节,今人读来,感觉刘备特别不真实,喜欢装模作样。一来,这些情节多半是罗贯中虚构的,为了一再表明刘备没有野心,甘为大汉之臣。二来,这些手段,在封建时代,老百姓是很受用的,曹丕篡汉用的还是尧舜禹的“禅让”呢,所以不能单纯地斥责刘备不够真实。
小结两个版本的刘备各有特色,不管怎么说,人物塑造得都非常精彩,只是角度不同,只能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了。出于忠实的《三国演义》原著粉,我个人比较喜欢孙版刘备。
你认为自己像三国里面的哪个人物?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问了我妈,他说我像三份之一的诸葛亮,我挺高兴,问为啥?
因为我像“诸”。
说实话,像诸葛亮,我配吗?我配个几把?
我们看看对诸葛亮三国演义怎么说,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长得高大,还帅!出场就是让跨国公司老总登门拜访。然后为其规划了国际战略蓝图“隆中对”。
不装大头蒜的话,另外运气好点的话,我其实就是像三国演义里面“上将潘凤”那样,让华雄一刀就剁了。
运气不好也就是三国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士兵甲乙丙。死了也就是死了。为什么?
因为三国是乱世,这乱世对于英雄来说是好时代,可是小民这样的普通到不能在普通的人,可能除了会写点字,有点文采,什么都没有,可不就是今天不知明天事了吗?
曹操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谁都想成为刘曹孙,但自己能力连潘凤都不如,一个没有姓名的小兵怕是就是最高待遇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